在行動商務、共享經濟、物聯網等新科技、新商機的挑戰下,可能今天還是消費者鍾愛的大企業,明天市場就瞬間被翻盤。但不是新創公司就代表發展了無新意嗎? 大公司又該如何思考創新?波士頓顧問公司合夥人暨董事總經理徐瑞廷認為,對傳統的大公司來說,重點不只是了解未來到底有哪些新的模式,而是面對不停變動的環境,大公司該如何面對挑戰。
(圖說:波士頓顧問公司合夥人暨董事總經理徐瑞廷認為,面對不停變動的環境,過去當紅的公司,都被新興的企業取代。照片來源:郭涵羚攝影。)
新舊事業衝突,大公司難從根本創新
在今天由《數位時代》主辦的「未來商務展」的「未來商務趨勢論壇」中,徐瑞廷表示,科技和商業模式的創新,讓曾經地基穩固的大公司面臨快速的環 境變化和挑戰。在變動加劇的環境裡,大公司有時會決定「不動」,選擇等待,但其實不改變的成本要比以前更高。在明知「不動」會帶來負面影響的情形下,大公 司卻依然不動的原因,往往是「動不了」。
「在大公司裡,新興事業通常會和既有事業衝突。」徐瑞廷解釋,由於既有的事業通常已經有一個穩固的獲利模式,即使要發展新興事業,也會碰到公司資源和人才分配的衝突,讓新興事業很難成功。在大公司裡待久的人,往往思考也會被限制在公司的框架內,無法真正做到創新。
另一方面,大公司通常會希望不管做什麼事之前都要計劃周全,但要求精確計劃的文化不利於新興事業的成長,新興事業無法提出獲利的保證或證明時,往往就胎死腹中。因此大公司往往只能作小幅度的改變,難以從根本做創新。
大公司想創新的五個思考角度
徐瑞廷以波士頓顧問公司的經驗表示,他認為大公司要面對改變,要以五個角度來思考:
(圖說:徐瑞廷以波士頓顧問公司的經驗表示,他認為大公司要面對改變,要以這五個角度來思考。照片來源:許文貞攝影。)
1. 以用戶為中心(Customer Centricity)
大公司相較於新創業者,在消費者分析上,可以做得更全面。徐瑞廷解釋,新創公司常常是從自己或認識的人的經驗中尋找創新的點,但參考的資料就有限。大公司可以考慮仔細的做更全面的消費者分析,找到強度夠高的痛點來切入。
2. 創新分析(Innovation Analytics)
對於高度仰賴科技的公司來說,創新分析格外重要,例如專利、學術研究報告等。
3. 情境分析(Scenario Planning)
過去的情境分析大部分是做線性的分析,例如分析最好的、最壞的、以及最可能的狀況。但在波士頓顧問公司有一個「未來實驗室」,則是針對不同的「大趨 勢」(mega trend)做情境分析,例如「未來使用機器人的場景愈來愈多」或是「人口老化」,要強迫大公司想像這樣的世界。
4. 自毀工作坊(Self-destruction Workshop)
徐瑞廷表示,他認為公司應該要想像「自我毀滅」的狀況,做腦力激盪。「例如,如果我們公司三年後將從地球上消失,會是因為什麼原因?或是,如果我是雷軍,我要怎麼打倒象印?甚至是,如果郭台銘進到我的產業或我的公司,他會怎麼做?」
5. 雙面兼具(Ambidexterity)
研究指出,企業以本身的資源面對科技和商業模式的變化的能力,可以區分為保持現階段利潤的「應用型能力」和要獲得未來生存能力的「探索行能力」,企 業若要長期生存,最好是兩種能力兼具。「我建議大家可以去看《Your Strategy Needs a Strategy》(暫譯:《你的策略有什麼策略》)這本書。」
後數位時代的生存法則:體驗設計
IBM 大中華區互動體驗戰略、創意與設計部負責人 Luis Alberto Chiang Carbonell 也在論壇中指出,對現在的企業而言,數位化不是「目標」,而是基本條件。大部分的客戶都會期待現在的公司會提供數位化的互動體驗。「在後數位時代,企業要 怎麼生存?」
(圖說:IBM 大中華區互動體驗戰略、創意與設計部負責人 Luis Alberto Chiang Carbonell 也在論壇中指出,後數位時代,企業應該要提供考的「體驗設計」。照片來源:許文貞攝影。)
Luis Alberto Chiang Carbonell 表示,現在是「體驗經濟」的社會。過去是對面對大眾市場,如今應該要改成提供個人化體驗,以人為中心。企業應該要思考如何運用數位技術,結合商業和設計,開發出好的「體驗設計」。